原标题:蛇口“黄埔军校”:不改革者不入此门
来源:招商蛇口
在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
蛇口是一个传奇
这个传奇的书写者,是袁庚和他带领的一批蛇口人。他们充满理想,饱含情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从全国各地,汇聚到了蛇口。
蛇口工业区管理干部培训班,从第一期到第九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是汇聚蛇口人最重要的一条纽带。
“这里是我们蛇口工业区的黄埔军校,是催生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加温器,孙中山先生曾在黄埔军校门前写过‘不革命者不入此门’,我们这里是‘不改革者不入此门’。”
——袁庚
重温峥嵘岁月,致敬时代先锋。今天跟着小招君一起聆听那年奔赴蛇口抛洒青春的有志青年代表韩邦凯、王岩的故事。
01
蛇口,就像革命时期的延安
蛇口工业区培训中心,就像那时的“抗大”
韩邦凯
1978~1982北大西语系研究生,留校当朱光潜先生的助手,教英语。1982~1987从北大调到蛇口培训中心,教英语。1987~1997,为康华公司下属的中美中小企业国际交流联络处公司,担任常驻驻美、驻墨代表。1997~2005,退休前在蛇口。
时光穿越到1981年。
那一年,蛇口工业区的第一期培训班学员主要来自交通部系统各单位,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公开招生。
▲蛇口工业区第一期培训班学员
到1982年的第二期,袁庚深感人才的重要,他骑着自行车到清华、北大等高校,向恢复高考的首届一九七七级毕业生们发出邀请。在他的感召下,一批青年志士从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大城市,来到南中国的小渔村蛇口。此后,各期的蛇口培训班都是面向全国公开招聘。
▲蛇口工业区工作人员赴天津招生
@全国精英骨干人才
一纸播撒,应者云集
当《广东省深圳特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企业管理培训班招生简章》见于全国性报刊,一场全国首次公开向社会招聘的人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那些“不安分”的时代精英们,以自己的“芳华”赴约蛇口“芳华”……
▲培训中心外面停满了学习学员的自行车
曾在北京大学当过文学大师朱光潜的弟子兼助理的韩邦凯老师,也是蛇口干部培训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曾在蛇口培训班第一期最后几天开始教学,一直到第五期,肩扛英语教学任务。
▲韩邦凯在培训中心教授英语
那时的培训班环境艰苦:初期在草棚上课、在山坡上大便、在蚊子经常光顾的地方住宿。
▲学员们拥挤在简陋的教室上课
但脸上都洋溢着激情
但在这样的环境下,蛇口培训班为蛇口工业区早期建设不断培养出企业管理、财务、外语等人才,在时代的潮头上,蛇口这块土地提供了中国最好的舞台。他们迅速成长为蛇口工业区内各中资与外资企业的骨干,成为蛇口这片土地成长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创造者,成为延绵百年的招商文化的主要承载者与传播者。 从南山下圆坛庙的平房茅舍,到蛇口中心地带现代化的教学楼,培训中心的地点变了,但精神始终如一。
▲圆坛庙旧址
▲1985年建成的蛇口工业区培训中心
蛇口,就像革命时期的延安。蛇口工业区培训中心,就像那时的“抗大”。这是多少早期蛇口人的“心里话”。
02
王岩与蛇口结缘,是他的“芳华”年代
也是蛇口的“芳华”初始
王岩
一九七七级重庆大学计算机工学士,一九八五级美国布法罗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前化工部规划局信息工程师,前蛇口招商港务股份公司总经济师,互联网电商及金融公司前高管,前深圳知识产权局副局长,2010年至今任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教授。
“作为一九七七级大学生,我从重庆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国家工业部委工作三年,觉得不能就在这里过一辈子,那时,蛇口是改革开放的先驱,报纸上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蛇口的报道,就像革命时期的延安一样,吸引着青春热血的青年。刚好又看到北京青年报上刊登蛇口培训班招生的消息,平等的公开招募方式,是与我个人理念、价值观一致的,骨子里不安分的我就报名参考了。”
那是1984年的夏天,王岩在蛇口工业区设在北京工体的考场上,见到的第一个蛇口人,是考官袁中印。通过第一轮的两天笔试后,在面试时,考官韩邦凯和他一直用英文问答。最后,主考官梁宪问道:“你为什么要来蛇口?”
他说虽然忆不起当时完整的回答,但却清楚地记得一句坚定的话:蛇口工业区的各种报道在全国报纸上随处可见,它是改革开放的一个象征。在北京呆久了,就是想去看看,给自己一个挑战。
当年秋天,王岩收到蛇口工业区的录取通知书和商调函。紧接着,他在北京参加了建国35周年邓小平阅兵及在天安门广场举办的大型庆祝活动。在游行方阵中,他竟然看到一个蛇口的独立方阵,以及那句曾引起广泛争议后被邓小平肯定的巨幅标语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由于当时王岩同时考取了中国第一批公派美国MBA,他只能选择了放弃蛇口第四期培训班。回国后历经周折,在1988年春,他才重新来到蛇口工作。
“追求理想与挑战,常常意味着放弃原有的东西,也是不容易的。”王岩说。
“那天,北京白雪纷飞,我骑着自行车,到北京东城区派出所办户口手续。在那个四合院的院子里,我在雪地上来来回回溜了几圈,最后才咬牙走进屋里。户籍民警问:‘你想干嘛?’我说:‘迁户口’,‘迁到哪里?’,‘深圳’……民警在盒子里翻出我那张北京户口卡,举在我面前连续问了三声:‘你想好了?’我最后点点头,‘想好了。’民警随手就把那张卡片撕成了碎片。”
普通人艳羡的北京户口、三环的房子,对王岩都成为了过去。此后,他成为一个地道的蛇口人,成为蛇口招商港务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与许多的蛇口培训班学员成为同事。从基层各个岗位做起,他所学的MBA知识技能都派上了用场。后来他做到上市公司”蛇口招商港务股份有限公司“(现招商蛇口,股票代码001979)的高管,经历了蛇口在那个时代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现代企业的成长过程。
王岩这一干就是十二年。在2000年后离开招商局系统后,他曾经做过外资企业高管,又公选到深圳市知识产权局做领导,七年前,他选择回归校园,到华南理工大学做了一名全职教授。他至今一直住在蛇口的翠竹园,骨子里认为自己已深深打上了招商文化的烙印,永远是蛇口人。
在老蛇口人为袁庚93岁生日祝寿时,王岩曾写诗纪念,其中有句“兴邦尺土集侠士,破浪千艟望远帆。”
如果有人问他:你最爱中国的哪里?
他说他会回答:最爱深圳,更爱蛇口。
对于韩邦凯、王岩等所有奔赴蛇口抛洒青春的有志青年来说
那是一个美好的、充满理想的年代
那是蛇口的芳华
也是几代蛇口人的芳华
“
回头却不是从前,再见已不是少年
忆往昔峥嵘岁月,再鉴蛇口与你“芳华”
”
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
12月26日正式开放
“走,跟我穿越回昔日的蛇口”
现在你在哪里?
曾经你
见证蛇口芳华
如今蛇口
等你回家看看
文章来源蛇口消息报,图片来源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
特别感谢韩邦凯、王岩接受采访及供图
返回首页,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